解读二|聚光发展定位再发挥巴中很大的优势
时间:2023-04-25 16:09:57
《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我市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着眼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目标,加强功能协作和服务配套,科学确定目标定位,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找准切入点 明确新定位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此前,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支持巴中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同时,把握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机遇和巴中比较优势,我市研究提出建设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建地设市以来,巴中交通骨架网络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第三轮交通大会战以来,对外通达能力不断增强。省委提出,聚焦“外畅”打通多向出川大通道,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重庆市委也提出,在“外联”和“内畅”上双管齐下,着力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巴中正是川渝北向的重要通道和战略支点。在绿色产品供应方面,巴中生态资源独特,主要农产品硒、锌、碘、硫等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据调研,80%的土壤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每年销往成渝两地特色无公害农产品200余种,价值超过100亿元。拥有“巴食巴适”“巴中云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和多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久负盛名的“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巴中石墨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储量丰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巴中大力发展“三个四”特色产业,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巴中文旅资源富集,红色文化、绿色山水,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和腹心地带。光雾山享有“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之称,通江诺水河溶洞奇观天下一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众多。近年来,巴中立足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森林康养目的地,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经调研,来自成渝两地的游客占来巴游客总人数的52%,两地来巴购房、康养、度假、休闲人数年增长率达8%。四个目标定位,坚持顶层设计与自身实际结合,立足巴中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现实基础,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指明了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攻方向。着力重点加快巴中振兴发展紧扣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的目标定位,巴中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将更大力度彰显后发振兴优势,成为成渝两地北向拓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发展新兴地。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重点是依托巴中位于成渝地区北上黄金中轴线的地理优势,聚焦外畅内联,推进以航空、高铁、高速为主的跨区域、城际间战略性大通道建设,加快成为成渝地区北向出川出渝、通达中原、畅抵京津冀、连接“一带一路”的交通和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的重要门户枢纽。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巴中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北向联结关天经济区、承接京津冀、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托汉巴南铁路、巴陕高速、镇广高速等贯通南北的交通优势,加快规划建设互联互通交通设施。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巴中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巴中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体系、产销无缝衔接营销体系、现代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巴中绿色产品供给量、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积极融入到成渝地区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体系,主动配套两地产业发展,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四大新型工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好产业配套基础,强化与成渝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构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打响“山水画廊·秀美巴中”特色品牌,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张名片,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成为闻者向往、游者留恋、居者愉悦的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原标题:《解读二|聚焦目标定位 发挥巴中优势》
最新内容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